对于民间神话故事的形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总结说: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后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受限于认知水平,以为鬼神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但凡有怪事就用鬼神来解释,就和家长里短是一样的,都按正常事迹来记载,慢慢的就没有真假之分了,民间神话大抵起源于此。
00 民间神话诞生的主线
民间神话不像道教、佛教、人祖神话那样,分别有道家、佛家、儒家或者朝廷进行官方维护,它们的流传就任性一些,一波一波的或口口相传,走评书话本路线;有的一堆奇闻异事整理成册,走志怪成书路线;有的根据某段历史长篇演绎,走小说连载路线。
但无论哪种形式,其主线还是儒道佛三教兴创,几千年来交织衍化,最后三教并立,而法属一家。各教派利用民间信仰的力量,或倡导自教,或抑压他教,都是先积累储备,继而厚积薄发,从三教的民间土壤里,源源不断的诞生出世代流传的神话典籍作品。
基于此,我们以流传度和影响力较大的15部神话典籍、小说为主线,梳理一下民间神话的演绎脉络。
夏朝之前的千年上古时期,神话是上古先民们对无法理解的自然界的一种幻想式解读:人们不能对所困惑的事物做出合理地解释,因此通过想象的方式将大自然的力量进行拟人化。上古神话真实的记录了中国先民在早期社会对世界最初的思考,是远古历史的回音。
上古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里面有耳熟能详的神荼郁垒、刑天争神、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巴蛇食象等故事。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然并卵,我试着读了一下,读了不到十页进入准睡眠状态,因为,它的内容看起来是这样的:
所以,一般人当字典查是OK的,想看故事的跳过。不过现在有人说山海经把全世界的地理都囊括进去了,受当时出书年代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限制,个人觉着这个事是不靠谱的,但这并不妨碍山海经在我国神话史上的大咖地位。
秦完成一统后的两汉,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和道教初创的重要窗口期。佛教开始传入的标志性事件是伊存授经,伊存为大月氏使者,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伊存口授《浮屠经》给博士弟子景卢,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顺帝汉安元年,张道陵创立道教,自此,佛道两家,再加上已经是汉朝正统儒教,中国三教并立,相爱相杀的格局形成,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民间神话的走向。
神仙传记文学鼻祖:《列仙传》
《列仙传》为西汉刘向所著,是首部叙述神仙的传记,记载了从赤松子(神农时雨师)至玄俗(西汉成帝时仙人)七十一位仙家的姓名、身世和事迹,时代跨度较大。传记体例仿《列女传》,首为众仙传记,记后各有四言赞语,篇末总赞,里面提及的神仙不乏轩辕黄帝、老子、彭祖、姜子牙等耳熟能详的人物。
《列仙传》开创了神仙传记文学这一流派,对后世有关神仙的作品起到了模板的作用,后世《神仙传》《太平广记》《三教搜神大全》等都是传记体。
两晋是我国第一次中外文化大碰撞时期,期间,道教复兴,佛教壮大,民间神话故事也逐渐兴起,神话人物更是开始人格化,世俗化。我国民间神话的经典框架:人与鬼相恋,人与动物精灵相恋,就是成型于这个时期。此外,老君,天尊,弥勒、观世音等神祗的民间神话也大量产生于这个时期。
当时,佛教走的是亲民的路线,并出现说经文学,佛经以浅近的口语和白话、弹唱、变文、宝卷等广为流传,从而带动了佛教神话的传播;道教不甘示弱,一方面塑造道教的神话体系,一方面开始出现《老子化胡经》等经书,试图将新出现的佛教纳为中国道教的分支。
东晋神话故事会:搜神记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收录了晋代以前以及当时流传的各种神怪故事,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妖怪和神仙,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
袁珂曾评价道:如果说《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一部书,那么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保存神话材料的丰富,就要算是第二了。《搜神记》的文学价值可以与《山海经》相媲美。
搜神记不像山海经那样是天书,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趣味性那是相当的强了,不过因为是古文写的,看起来稍微费点力,不过现在的书都带着译文,不妨碍阅读,国人必看。
东晋神仙传记典籍:《神仙传》
《神仙传》由东晋葛洪所著,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九十二位仙人的事迹。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抱朴子》描述了晋朝之前的炼丹之法,对道教的炼丹术具有深远影响。
《神仙传》中故事众多,故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大多复杂、奇特、生动。如《栾巴传》写仙人栾巴为民除害的故事,中间说一庙鬼化作书生,骗太守许以女儿。栾巴见之,遂做法驱之,使庙鬼现形为老狸。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刻画了道教的法力,笔墨虽少,却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类似的故事还有《王远传》、《刘根传》、《吕恭传》等,均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葛洪的《神仙传》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沧海桑田”等成语都来源于它,广成子、彭祖、皇初平、麻姑等神话里的仙人都在书中出现。
隋唐时代的官方对佛教大多持有推崇和容纳的态度,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加强自己的统治,会推出各种有利于佛教发展的政策,并为佛教提供良好的政治保护,甚至出现了武则天这样的佛教迷妹。隋唐道教也快速发展,到了唐代,道教已经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典籍记录道教术语和人物系统。
基于佛道儒三家的神性,隋唐民间神话开始具有传奇故事的色彩,作品兼具神话和武侠元素,而且由于隋唐的开放,中外神话开始相互传播融合,形成很多兼具外域特色的故事。
珍异奇书:《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zǔ]》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该作品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这本书的性质,据作者自序,“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
《酉阳杂俎》自唐以来,被推为小说之翘楚,对后世文学影响不小。《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书为:“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该书:“所涉既广,遂多珍异”,与唐代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明清文人往往采择《酉阳杂俎》中的各种异事作为创作素材,《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小说中所言“冷龙”,或许也是由段成式所记“冷蛇”演绎而来。而《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就被认为是童话故事《灰姑娘》最早的来源之一。
段成式以志怪为标准选录僧人,又以史传笔法记其故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僧人的生活状况,为后世僧传编写提供了史料,同时,也为后世《夷坚志》《聊斋志异》等小说的僧人书写提供了可以化用的素材和可供参考的范式。
《酉阳杂俎》叙述中留白的写法也在小说创作技巧上影响了后代文人。学界认为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受到了《酉阳杂俎》志怪笔法的影响。
两宋文化高度发展,戏曲、说书等等表演形式开始走向成熟,相应的各种民间神话故事大爆发。基于两宋戏曲说书的神话故事多不胜数。
宋代神话奇书:《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一共五百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
《太平广记》全书共分为92卷,其中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从分类便可看出,神怪故事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这本书也是纪传体,是按照人、鬼、仙等事物做索引、介绍的,引用的书籍很多,达400多种,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等作品,这些引用内容全赖此书得以流传。
研究古代小说的人多用《太平广记》作为典籍材料。鲁迅编辑《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时就充分利用了本书。他在《破〈唐人说荟〉 》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今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
明代以儒、释、道三教并尊,“三教合一”已是共识。即所谓 “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原来是一家”、“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所以,这时候的神话故事,三教等同的成分居多。
不过因为明朝皇室自身对道家的推崇,又加上燕王朱棣托玄武收魔的故事以正名,明朝期间道教逐渐走向高峰,神仙谱系也逐渐稳定。至万历年间,期间刊刻的神谱先后有张文介的 《广列仙传》、汪云鹏的《列仙全传》、杨尔曾的 《仙媛纪事》、陈继儒的 《香案牍》,及屠隆所增补的《列仙传补》等,并将之前道藏《搜神记》等典籍的基础上扩编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样的新瓶旧酒。
搜神升级版:《三教搜神大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系神仙传记类著作,是我国叙述古代民间宗教人物列传和神仙事迹的书籍,大概是元朝时期成书,明代初期完本,作者不详。该书收儒、释、道三教诸神百八十一,具载其姓名、字号、爵里、谥号、神异事迹,并注有一百二十多幅画像。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前后两集,共有七卷,是研究道教、佛教、儒家三大神系和中国民间诸神的重要书籍。可视作搜神记的升级版本。
神魔巅峰:《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虚构神魔小说。 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 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其影响力全球传播。
《西游记》的广为流传,使佛教的影响力提升,因此,相传后续道教背景的三游相继出世,以抗衡其影响力。
- 南游记,是明代作家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全文共四卷十八回,讲的是华光大帝。
- 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共二卷五十六回。作者为明代吴元泰。内容为八仙的神话传说,记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
- 北游记,是明代作家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全文共四卷二十四回,书中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神话故事。
史诗神作:《封神演义》
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早就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纣平话》,伐纣斩将的故事已具雏形。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有个中间环节,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集的《列国志传》,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
《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节单元。许仲琳等在前人创作、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出《封神演义》,鲁迅总结该书为:“以纣王自焚,周武入殷,子牙归国封神,武王分封列国终。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
《封神演义》构思上的重要特点,是故事性很强。殷军伐西岐,周兵攻朝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悬念引起另一个悬念,一个高潮预示下一个高潮。每个大将都有一件法宝、一样绝技、一种战术,每段故事都带来花样翻新的场面。
《封神演义》已经具史诗特性,其奇特瑰丽的想象令人心旷神怡,有着别样美感。神仙妖魔、奇人奇貌,纷至沓来;踢天弄井,腾挪变化,层出不穷。雷震子生肉翅可飞;土行孙地遁之术日行千里;孔宣则牛到“曾见开天辟地,又见出日月星辰”,背后有五道光,将其一抖,多高明的武器都会陷落进去,连姜子牙的神鞭也不能幸免;吕岳将瘟丹撒到西岐井中,让西岐军民染瘟疫,姜子牙冰冻岐山,用气象战给对方制造恶劣的生存环境等。
从时代背景上看,传《封神演义》的发行有特殊含义,一个意思是《封神演义》可以视为十二金仙与七位肉体成圣者的修真史,正面宣扬了道教对于人间秩序的管控和道家神话体系;另一意思则是将李靖、哪吒、杨戬、慈航、文殊、普贤、拘留孙等佛教人物视为道教仙尊,从而把佛教暗降了一个辈分,虽不置可否,但后世对这块的讨论至今未绝。
明末清初三教神话集:《三教同源录》
《三教同源录》记录了从上古到明代的神仙,其中不乏神仙法术。又名《历代神仙通鉴》,明末清初徐道编撰。传徐人瑞、程瑶则为初稿编纂者,徐人瑞系明初滇池侯徐英之子,徐道系徐人瑞六世孙,程疏奇则为明代理学家程翔之子程瑶五世孙。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到明代的历史,共分为三集,首集“仙真衍派”八卷、二集“佛祖传灯”八卷、三集“圣贤贯脉”六卷,此外还有“序文目录”一卷及“绣像”一卷,共24卷,像七十二地煞术、天罡三十六法等传说中的法术在书中都有记载。
该书成书颇为坎坷,徐道在晚年开始写作此书,但直到清康熙三十九年才有人捐资将此书出版。该书是研究中国编年史、宗教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代神话在确立了三教合一的大基调之后,其主要特点就是涉及的题材变得非常广泛,基本上可以覆盖到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武侠文化、爱情故事、梦幻奇境,甚至是现代的官场、商战、都市等题材,在清代小说中都有广泛的体现。
另外,前人栽树,后人纳凉,前朝很多题材、格式都可以被清代的人们所借鉴,因此,涌现出很多经典的神话力作。
鬼书:《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作者为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出现的妖怪比较多,有僵尸、丑狐、野狗怪、海公子、喷水妖怪、蝎子精、画皮恶鬼、夜叉等等。
《聊斋志异》虽然说鬼谈狐,但另有寓意,蒲松龄自己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本书通过描写妖怪和人之间发生奇妙故事,抨击清朝科举制度的腐朽,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天轮彩图:《镜花缘》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这些国家,或是以人们形体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特有的才学技能,或是以地方风土的特点,或是以地方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古人的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
民间怪谈辑录:《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降龙罗汉IP:《济公全传》
《济公全传》,是清代文人郭小亭所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飞来峰”、“斗蟋蟀”、“八魔炼济颠”等故事均出在该小说。
有关济公的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段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
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到了晚清,郭小亭根据这些传说对它进行增删润色,写出一部《济公全传》,以神魔、公案、侠义和人情等小说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全方位的生活画卷和济公多层面的性格特征。
随着科技的昌明,近代对鬼怪、奇谈开始变得淡漠,而是以文抒情,表露胸怀,慢慢的开始围绕修真、武侠等题材进行创作。
近代仙侠大IP:《蜀山奇侠传》
《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一部仙侠小说。这部中国神话巨著,“开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金庸等新派武侠小说的光大和发展。还珠楼主堪称神魔武侠小说的大宗师,胸罗万象,笔挟千钧,在《蜀山》中创造了瑰丽异常、美轮美奂、异想天开、妙想天成的仙道世界。因为近代之大成作品,和千人小说的阅读感官完全不同。
《蜀山剑侠传》以峨嵋派为主要正义的帮派,讲述了峨嵋弟子学艺和斩妖除魔的经历,尤其以峨眉派弟子三英二云、七矮和四大弟子为主要的记述对象,年纪虽轻,在外出修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奇遇,得到很多的奇珍异宝之余,本领也越来越高强。
其中又以李英琼为最主要的小辈人物,详细描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女子,经过无数机缘巧合,得到长眉真人的紫郢剑,收复神雕佛奴和猩猩袁星,吃下了许多罕见的朱果,又得到前辈仙人所留的太清神焰率兜火和白眉和尚的定珠,最后还获得了前世挚友圣姑的两甲子功力,最终成为峨嵋派后辈中最杰出的人物。
故事中小辈的故事以第三次峨嵋斗剑为线索,这次斗剑是正邪人物一次最后的比试,所有的恩怨都在这时完结。此外,全书还有另一条线索,五百年前的神仙大劫。那些没有成为金仙的散仙、地仙都必须不断地经历天灾大劫,以证仙果。书中塑造了大量的前辈高人,如怪叫花凌浑、嵩山二叟、驼神乙休、藏灵子等等,读来人人个性鲜明,令人拍案叫绝。
结束语
几千年来,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都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无论是道教、佛教和儒教的神祇、以及地方神、行业守护神等亲民神祇,与灶君、门神等护家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神话当中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诸神系统,融入了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成为国人信仰的一部分以及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