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桂林时,留下了一组那个时候的桂林风貌,
后人就有机会了解一百多年前的桂林山水模样,
其中就有桂林象鼻山。
190几年的象鼻山看着静谧干爽,
无遮无挡,很显原生态的自然景色,
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
城市建设少,山水之间人为干预的痕迹更少,
唯一被干预的,
估计就是绿植吧,
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说的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件,
加上当时也没有环保的概念,
“柴”是日常生活能源主要来源,
以“柴”煮食都是生活中必须的事情,
树木又作为常见之物,
人们有空伐树当“柴”也是正常的事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在那个时代,
多人聚居的一些城市,或是乡村周边,
总体来说树木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特别是在野外,山间,
一些历史旧照片中都没见多少树木,
看着都是一片光秃又略显荒凉的感觉,
在人们生活思想形态中,
只知“索取”之理,而无“持续”之思,
更谈不上“环保绿化”之类的生态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社会生活的改变,
大家的环保意识的增强,
对于自然生态的认识也加深,
都提倡绿水青山的追求,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渐入人心。
植树节有了,封山育林有了,退耕还林有了,……
生态得到了极大的修复,
树成林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景象了,
不过话说回来,
树多树少,象鼻山依然还是象鼻山,
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山水之美,
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山水观赏品味不同,
对象鼻山的感觉也不同,
古人看到原生态的象鼻山,
留下的可是一篇篇文学诗作千古流传,
而如今的人们游玩绿树覆盖下的象鼻山,
留下的可是一张张到此一游的瞬间,记录着个人的时光美好。
不管怎么样吧,
不论是古人的诗意盎然,还是今人的瞬间定格,
象鼻山都以其独特的,亘古不变的内在姿态,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无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