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改革攻坚,勇挑大梁。
2024年7月,广东省委深改委会议研究通过《佛山市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赋予佛山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闯新路、作示范的重要使命、重大机遇。
一年来,佛山坚定扛起历史责任,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战略之举、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为,大力弘扬“敢饮头啖汤”精神,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谋划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在探索市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岭南盛夏,粤秀景明。
正值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一周年之际,佛山市委改革办联合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特别策划推出“实验区这一年”系列观察报道,全面深入展现佛山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进实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这座改革之城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实验、树样本的智慧和力量!

改革先锋佛山再闯新路。
一年前,佛山被赋予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下称“实验区”)的使命。
一年间,这座城市以“敢饮头啖汤”的锐气躬身破题,形成“空间重构-产业跃升-土地活化-治理赋能-民生均衡”全链条改革范式,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路先行。
山水无言,发展为鉴。佛山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愿景图”转化为“实景画”:企业车间内,机器人精准挥舞正重塑制造基因;“四山两江”间,文旅新业态蓬勃生长;弯道与呐喊交织,叠滘河道上演火爆全国的“速度与激情”……
未来已来。且看佛山大地,改革基因与自然禀赋于此交响,历史血脉与现代激情在此碰撞,佛山以多元场景书写“产城人文”融合新篇,奏响“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磅礴乐章。
(一)
先行先试
佛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起新势。
在实验区建设关键之年,佛山在今年初首次提出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构想。4月,佛山印发《关于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
这是佛山下的关键一子,做强腰部、承东启西。
观察佛山棋局会发现佛山的远见。那就是环两江先行区的建设,通过牢牢扭住发现价值、重塑价值这个关键,将有效增强佛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势:强调的是宏观把握城市发展大局而非一区一镇,注重的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而非单点开发,着眼的是全域全产业链的升级而非单纯资源引流。

南海九江将聚力打造环两江活力中心。
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地、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三大定位,佛山已明确28项重点改革事项,以及178项投资额1812亿元的先行区重点项目,将在空间格局、产业协同、土地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逐步形成标志性成果、可复制经验。
以环两江区域的短板教育为例。
今年5月,佛山把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作为环两江第一个大行动启动。佛山通过“名校资源下沉与协同机制+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体教融合与特色育人”等机制创新,力争用三年使先行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跃居全市前列。
如佛山组建环两江先行区义务教育跨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统筹区域优质资源,在课程体系构建、科组建设等领域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义务教育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合作校代表、顺德区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王莹认为,通过校际结对共建,两校在学校内涵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都能找到共赢点。

5月7日,佛山市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启动仪式现场。
再看文旅产业。佛山统筹推进环两江先行区和“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以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谋划提升,创造更多“快乐GDP”,增添经济“火热劲”。
佛山提出,要把“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打造成为全市农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市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发展典型区、广东省山水都市休闲旅游创新示范区;同时,打响“山水佛山 文武双全”城市IP,2027年,拉动全市客流量突破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50亿元。

西樵镇山城相依。
看未来,随着环两江区域的四大势能不断汇聚,城乡区域协调的“潜力板”蝶变“优势板”,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蓄足澎湃动能、为广东改革创新书写新篇章——
产业升级之势,实现从“制造雨林”到“智能矩阵”的动能裂变;空间重构之势,实现从“土地碎片”到“要素流动”的制度突破;民生治理之势,实现从“城乡二元”到“服务均质”的共建共享;绿色跃升之势,实现从“生态资源”到“水经济”的价值转化。
(二)
产业焕新
如果你要写佛山,就不能不写制造业。
“有家就有佛山造”IP,藏着这座城市的DNA:制造业是佛山的根和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近年来,外界有这样一种疑惑:佛山如何避免掉入“老工业基地陷阱”?
这样的声音,佛山不仅听得进,更以切实行动来作答:以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
功夫佛山拿出产业改革创新关键五招——创新数改智转机制、以投代补机制、央地合作机制、增资扩产机制、产业科技融合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朝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新格局前进,掀起“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迁的浪潮。

6月19日,海天味业在香港上市。/资料图片
传统产业“发新芽”。海天味业运用视觉AI+机器学习优化制曲生产,人工成本降低60%、产品质量提升30%;在纺织行业,前进牛仔多项技术实现行业领先,在国际牛仔领域熠熠生辉;均安牛仔设计城让佛山牛仔闪耀米兰设计周。在家具行业,维尚家具加大数智化投入力度,使订单周期从30天缩短为5天,生产效率提升300%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超77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占比超70%,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改革经验获工信部推广。
新兴产业“生强枝”。一年来,佛山持续壮大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机器人、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在电力装备领域,佛山培育出中鹏电气、顺特电气等知名企业。中鹏电气总经理助理卢奕诚说:“我们将紧抓有利时机,加大在佛山的投资力度,争取年底新基地项目投产。”

广东中鹏电气有限公司产品。
今年以来,佛山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发展迅猛、令人惊喜。据统计,截至目前,佛山今年已先后引进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项目超16个,签约投资总额超145亿元,每月都有重大项目落户。
未来产业“育优苗”。佛山正涌现一批“勇闯无人区”的人才团队、优质企业。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投产;从光伏清洁到医疗协作,从工业搬运到家庭服务,机器人渗透进多个领域;生成式AI已应用于陶瓷设计、家电研发等传统领域,推动产品迭代效率提升30%以上……
(三)
城乡蝶变
推动城乡美丽蝶变是建设实验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应有之义。
紧扣城乡环境治理深化改革,佛山把美学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打造集绿化、美化、彩化、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如推行“大市政”模式改革,构建城乡垃圾前端收集、中端运输、末端无害化处理全链条运营模式,将推动环卫保洁企业从223家整合至29家,实现控本增效。
以“城市美学”为引领,佛山建立城市公共家具统一设计、统筹管理机制。一年来,佛山优化城市家具部件3.6万余个,城市公共空间完成了从实用容器到艺术装置的华丽转身。在农村,佛山完成存量农房风貌品质提升11398户,打造16条“百里芳华”示范带精华段,带内美丽宜居村比例达91%。尤其是,顺德区探索的“四个一”农房建设体系独具匠心,相关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百里芳华”顺德伦教示范带精华段。
干了几十年装修的街坊梁叔,今年顺利搬入他在大良新滘的自建房。见过无数套房子的梁叔,对自己的新房相当满意。“这个房子设计得很漂亮,也非常实用,和我设想的一样。”现在,他常常搬把木椅在家门口喝茶聊天,谈及自己的新房时,话里话外满是自豪。
实验区建设带来的蝶变,不止于此。
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佛山推行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混合发展模式。佛山从国有企业选派一批职业经理人到30个试点村居任职,开展文旅、园区运营建设等各类项目89个,有效提升集体经济市场化、多元化运营水平。
此前敦厚村厚金广场此前空置超12万平方米,驻村第一书记和职业经理人通过资源整合,对厚金广场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招商,商铺和办公楼出租率从0%上升至76%,每年为集体带来租金收入800多万元。
如今,从首批53名乡村职业经理人派驻至30个试点村居工作,到第二批113名全职“乡村CEO”、兼职乡村“金融主任”“宣传主任”,奔赴全市142个村居,佛山形成集体经济增长多元化路径。一年来,这一“党建赋能+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模式,推动佛山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所有村集体收入均突破百万元,“亿元村”增至87个。

佛山市落实“百千万工程”选派乡村职业经理人工作推进会召开。
随着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步伐的加速,佛山城乡魅力持续倍增。
西江畔的苏村,上演了一出“逆袭记”。苏村曾面临着村容村貌不佳、经济发展方式落后、村庄“空心化”等多重困境。为破解发展困局,苏村“无中生有”精心打造“锦鲤”“金鳞化龙”特色IP,建成全国首个锦鲤文化街区,成功将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渔村打造成为“人声鼎沸”的网红村。

苏村锦鲤文化街区。
数据显示,自2024年国庆开业以来,苏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全网流量突破1000万次,带动文旅消费逾3000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倍以上。
苏村之变,正是佛山以改革创新魄力建设实验区的生动写照。
(四)
发展新篇
观察一座城市的改革发展,不仅要关注宏大叙事,教育、医疗等民生细节,更能感受到城市真实的一面。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民生实事是城市吸引力与长远发展的核心基石。它直接关乎人才安居乐业、企业投资信心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主动权的关键支撑。
在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改革方面,佛山坚持教育、医疗“两手抓、两手硬”,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新模式。
教育方面,佛山积极推进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将高明一中、三水实验中学两家区属高中调整为市属高中,建立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提升落后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目前,全市共组建175个教育集团,覆盖学生约100万人,7家教育集团上榜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听音湖实验学校加入南海中学教育集团。
医疗方面,佛山同样多措并举,打造出紧密型城市健共体。市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开展集团化办医,建成医联体29个、专科联盟80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托管三水区人民医院;实施医防、医育、医校、医企、医养、医产“六医”融合改革,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广顺德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2024年以来新增医养结合床位1093张。

位于佛山新城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从环两江先行区的高位谋划、高位推进到产业“三箭齐发”向高而攀,再到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城乡品质、民生福祉水平,佛山用实打实的改革创新实绩,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打基础,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新路。
立足实验区建设一周年再出发的关键节点,经济大市佛山扛鼎前行。以更清晰的战略抓手、更厚实的发展底气、更坚定的攻坚信心,佛山锚定城乡区域协调新突破,勇往直前。
佛山改革发展史启示我们:改革创新,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建设好实验区、“再造一个新佛山”,更是如此。
佛山提出,全市上下要大力弘扬“敢饮头啖汤”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做到“五要、五不能”:要争当一流,不能甘居人后;要敢想敢干,不能习惯说不;要守正出奇,不能因循守旧;要主动上手,不能甩手缩手;要积极争取,不能等待观望。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赢。
站在实验区建设一周年新起点,佛山以“五要五不能”掀起干事热潮,凭更清晰的抓手、更厚实的底气、更坚定的信心,定能推动实验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策划 | 吴礼晖、赵宗祥
执行策划 | 于祥华
主笔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