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山东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4月2日在聊城市冠县举行,会议安排烟台、潍坊、济宁、临沂、聊城5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记者采访中注意到,5市的文旅资源开发实践涉及当下呼声最高的热门项目,基本代表当前全省文旅资源开发工作的水平。

会议现场
烟台印发三年行动方案,聚焦业态创新
烟台市文旅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杨文敏在工作报告中说,烟台聚焦体制革新,印发《烟台市加快文旅融合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景区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采取规划加奖励“双轮驱动”模式,对新获评5A、4A级景区分别奖励200万元、40万元。2024年,长岛南北长山旅游景区通过国家文旅部创建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200万奖金”向其“招手”。
聚焦设施更新,烟台市文旅致力于为游客打造高品质游览环境。2023年以来,蓬莱阁、三仙山两家景区入选省智慧旅游样板景区,长岛南北长山旅游景区等4家景区入选省公共服务示范设施;聚焦产品业态上新,通过开展“场景革命”,激活文旅消费新场景。如,蓬莱阁景区通过推出开城门仪式、戚家拳、苏东坡写诗、海上钢琴、天外飞仙等12项常态化沉浸式演出,实现“文化活化”目标;长岛南北长山旅游景区开展“渔号之夜”表演,向游客展现国家级非遗魅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打造“红酒加非遗”工坊,增强游客互动,2024年研学团队接待量同比增长20%。烟台26家A级旅游景区还一齐开启夜游模式,推出包括塔山“三和塔亮灯”、烟台植物园“光影奇幻夜”、金沙滩烟台之夜、龙口南山梵音大典、莱州中华月季园3D水幕电影等一批夜游新场景、新业态。八仙过海旅游区还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集聚区,虹口1920、金沙滩“烟台之夜”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共同点亮夜烟台。
今年烟台将继续推进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提升游览环境。将推进景区数字化建设,赋能景区新发展目标明确列入。
喊出“潍坊模式”,乡村旅游大有玩头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孙建洪介绍,潍坊矢志培育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潍坊模式”。如今到潍坊旅游,乐子集中体现在乡村。
游客沿着“长城寻迹”“千里滨海”“齐鲁天路”三条主题廊道,可深度体验潍坊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通过实施“交通加旅游”战略,潍坊旅游的可进入性得到较大提升。随处可见的旅游交通标识、旅游驿站、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为游客自驾、团队出游提供周到服务。2024年,投资3100万元在“齐鲁天路”自驾游线路,增设旅游标识60处,建设提升景区项目35个,“齐鲁天路”后荣登第九届“中国深受欢迎的十大自驾路线”第二名,2024年“五一”期间沿线三县市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带动多业态蓬勃发展。
在大力培育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中,凤舞山孔雀园、马寨·拾光里、管宁书院等建成或得到有效推进。乡村民宿成为潍坊乡村旅游亮点,现有三星级以上民宿18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5家),国家甲级民宿1家、乙级2家,青州仁河谷旅游民宿集聚区、青州桐峪里旅游民宿集聚区成功创建为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青州弥河镇、临朐五井镇、安丘辉渠镇被列入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潍坊市青州市桐峪沟村:景村共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入选《2024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游读济宁”品牌擦亮,高标准培育研学基地
就文旅资源开发工作而言,2024年济宁市研学亮点突出,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晖介绍了有关情况。

交流发言
作为山东“老牌”的游学目的地,“游读济宁”今天呈现出哪些新风貌?首先是格局变了,该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修学游发展打造全省修学游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建立11个部门联动的研学旅游联席会议制度。编制《济宁市研学旅游发展规划》,以儒家文化为引领,以“跟着孔子去研学”为主线,聚力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水浒文化、金石文化等5大研学旅游示范集聚区,推动构建“一县一主题、一地一特色、一带一风光”的涵盖全域、全季、全年龄的研学旅游总体格局,已形成“雁阵形”。
在高标准培育研学基地中,济宁累计培育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家、省级22家、市级57家,打造“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研学新地标,建成方特东方欲晓、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等研学新名片。高质量开发精品研学课程,面向大、中、小学、青少年儿童等7类人群,研发青少年研学、亲子教育、政德教育、师德教育、儒商团建、银龄康养“6大精品研学课程”,推出“新六艺”研学旅游产品体系,3项课程获评山东省优秀研学旅行课程。“三孔”、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孔子研究院、武氏墓群石刻等优质研学景点串珠成链,推出习儒拜圣等18条研学精品线路,开发的“斯文在兹”文物主题游径“儒学经典游学之旅”跻身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十大游学精品线路。
外地教育机构到济宁游学、研学不愁选不到好的合作机构。通过培育,济宁市现有研学培训机构263家、研学接待旅行社233家,带动就业1万余人。培养出尼山圣境、孔子文旅集团、三孔旅游服务公司等10大研学旅游龙头企业。2024年,全市60家重点研学机构共接待游客2428.77 万人次,同比增长50.33%;实现营收7.83亿元,同比增长83.76%。
临沂红色旅游出圈出彩,带动全要素发展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加良提到,以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为契机,临沂市聚焦“四融”(全社会融入、全方位融通、全要素融汇、全链条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初步实现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沂蒙乡亲“富起来”的发展目标。
临沂出台山东省首部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政府规章《临沂市红色旅游促进办法》,实施山东省首个红色旅游地方标准《“亲情沂蒙”旅游服务规范》。对全市红色资源强化数字保障,建成“红色沂蒙”智慧文旅管理服务平台,接入106家景区和场馆、114 家旅行社、114 家民宿、19家星级酒店信息,实现数字化监管服务。在实践中,探索了“企业加政府加合作社加农户”“一村带九村”“一区带四员”(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社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等成功经验,涌现出沂南常山庄、沂水西墙峪等一批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实现多方共同受益。
为增强红色旅游活力,临沂市政府牵头组建市县7家文旅集团。其中临沂文旅集团与6家场馆、景区进行合作运营,实现企业、景区、场馆、政府多方共赢。
在发展中,临沂市重视要素联动。以红色景区为引领,与周边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特色村联动,配套建设95家“沂蒙乡愁”民宿,布局一批特色餐饮、休闲康养、农事体验、体育项目,2024年有12家获评五星级民宿,占全省三分之一,“临沂炒鸡”“临沂煎饼”“糁”等美食火爆全网。
红色演艺异军突起。临沂各地新打造《英雄孟良崮》《跟着共产党走》等30余部旅游演艺节目;推出《跟着团长打县城》《重走支前路》等沉浸式体验项目20余个;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小院演出迄今达到8000余场次,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红色加非遗文创”也很红火,其中,沂蒙小棉袄及工艺品年产量达到2万余(套),销售额 200 余万元;另外,“红色加影视制作”也有突破,先后拍摄了《大突围》《我们的河山》等450余部影视剧,引入微短剧拍摄等业态推出“临沂邀您来拍戏”体验,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聊城文旅大步迈入“两河时代”

活动启动
本次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在冠县召开,“东道主”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过去一年在深耕两河文旅资源,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方面成果亮眼。市文旅局副局长刘艾新做了介绍。
聊城市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保护方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建设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出台《聊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文旅融合政策文件,为两河国家文化公园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聊城市文艺精品创作显示出繁荣景象,新推出山东梆子《上直播》、大型京剧《铸魂》、大型杂技剧《挺进·渡黄河》等文艺精品。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2024年以来举办“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6605场;区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举办中国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黄河运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还抢抓高铁机遇,牵头成立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协同晋冀鲁豫四省八市,在活动品牌共建、区域协作互为客源地等方面集中发力。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少华出席本次会议并讲话,他说,作典型发言的5市工作各有亮点,希望各地结合实际,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共促发展。
2025年,山东省文旅资源开发将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包括实施全省文旅资源“赋智结对”计划、乡村旅游提质发展、推动旅游景区焕新升级、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旅游新业态空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