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齐鲁大地春潮涌动。
山东省以2346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6%的同比增速,交出了一份“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好于预期”的亮眼答卷。
亮眼“成绩单”,是山东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蓬勃生机,是1亿齐鲁儿女的奋斗汗水凝聚,更是经济大省服务全国大局的硬核担当彰显。

以产业筑基,山东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在希望的田野上,山东农业战线捧出“双稳”丰收答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2%,蔬菜瓜果供应充盈,猪牛羊禽肉产量增幅达8.2%。
“齐鲁粮仓”根基越筑越牢,印证了“农业大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的坚实步履。
从耕地红线寸土必守的坚定,到“科技特派员”走村入户的深耕;从“千万工程”经验在黄河滩区落地生花,到“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穿行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里,山东,正书写着农业强省的“强富美”新篇。
近些年,山东正迎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度突破。工业经济作为“挑大梁”的主引擎,展现出了强劲动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装备制造业以13.9%的增速领跑,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76.2%,折射出山东制造向“智”而行的深刻变革。
从“人工智能+”行动全面铺开到18条标志性产业链做强做优,科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青岛智能家电、潍坊动力装备、烟台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齐鲁大地正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竞争力,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
现代服务业春潮涌动。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增长8.2%,科研技术服务、文体娱乐等新业态蓬勃生长。
当128个济青都市圈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当“四新”经济投资占比突破57%,当“好客山东”品牌价值持续攀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培育更强劲的增长极。
种种成绩,因何取得?
跃动的数字背后,是齐鲁大地春潮奔涌的生动注脚。
这源于山东“政策集成发力、改革创新精准疏堵”的生动实践;源于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山东以改革“关键一招”破局开路的果断勇敢。
鲁惠通政策平台让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刷新政务服务速度,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民营经济贡献76%的进出口总额……40条精准滴灌的政策清单,92项压茬推进的改革任务,让制度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今年,扩大内需战略也落地见效,消费市场“春意盎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大关,新能源汽车销售激增29.9%,“春季换新快乐购”点燃了消费热情。在“两重”“两新”项目超前布局中,制造业投资以17.5%的高增长强势引领,民间投资增长5.5%彰显市场信心。这种供给需求协同发力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持久动能。
对外开放的山东步伐,也依旧坚定铿锵。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5.9%,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半,“万企出海”勇拓新局。从黄河流域战略协同的220个重点项目,到6大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鲁贸全球”行动深化,到沿海港口吞吐量稳步提升,山东正以更高水平开放链接全球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门户担当。
经济发展的温度,正浸润在千家万户的烟火气里。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9.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财政支出近八成投向民生领域。37所新建中小学书声琅琅,4922个村卫生室焕新升级,95%的农村实现规模化供水……这些带着温度的数字,丈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刻度。
当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当“20项重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山东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首季经济跃动的数字,藏着齐鲁百姓日子生香的密码,幸福如春风拂过泰山脚下的麦浪,可触可感。
开门红,不是终点,而是奋力新征程的起点。总体来看,山东经济“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持续积聚,“好”的态势不断拓展。从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纵深推进,到“四新”经济的加速培育;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打造,很明显,山东已找准破题关键、明确主攻方向。
面向未来,山东需继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山东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不仅为全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作出生动注脚。站在新的起点上,齐鲁儿女正以“走在前”的担当、“挑大梁”的自觉,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文/陈一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