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庆 叶无忧
激昂澎湃的演唱会、热闹非凡的游园会、精彩纷呈的COS互动,人潮涌动的非遗市集、活力四射的滑板挑战赛......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各类潮流活动在大运河杭钢公园内如火如荼开展着。
十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工业废墟,如今它已华丽转身,蜕变成一个充满感染力的多元文化公园。而这一蜕变,正是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大设计院”)与刘家琨老师及TLS景观设计事务所共同完成的城市更新改造作品。
设计秉持 “珍视杭钢历史、呵护时间痕迹、谦逊衬托遗存、山水之间造园”的设计理念,也正是这一理念的指引,让大运河杭钢公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在遗址上书写工业遗存新篇章
大运河杭钢公园,原是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地处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杭钢单元,紧邻半山西麓。这座承载着浙江工业记忆的钢铁厂,不仅是浙江省钢铁工业的起点,更见证了浙江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1957年,杭钢建立,成为浙江省首座钢铁厂;1958年2月,炼铁第一车间成功产出第一炉铁水;同年5月,炼钢车间一号转炉顺利炼出第一炉钢,直至2016年6月15日下午2时30分,杭钢正式关停,历经58载风雨。
杭钢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对杭州及杭钢人而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为使这些工业遗存重焕生机,浙大设计院启动对杭州钢铁厂遗存的保护与改造工程。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们秉持着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尽可能保留约6.6万平方米的建筑改造面积,包括高炉、矿槽、焦槽、转运站、焦炉、筒仓、气柜、纳斯球气罐、铸铁机房以及各类工业厂房等重要工业遗存。同时,巧妙地在遗存周围植入新功能,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让古老的工业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一个既承载杭钢历史记忆又充满当代活力的独特空间。
据了解,大运河杭钢公园分两期改造建设,二期主要聚焦产业创新与时尚潮流,打造文化、零售、餐饮、酒店等多元业态,构建一个产、商、娱共融的都市共同体的这一部分将于2025年底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一号高炉展厅效果图)

(焦炉效果图)
“适应性改造”保留与利用激活更多新空间
结合杭钢公园遗存的情况,以“适应性改造”为核心,让它的“重生”不仅承载着钢铁时代的厚重记忆,又持续裂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物质。
对每个遗存的改造都是基于保留和利用,同时融入新的功能和设计理念,以焕发新的活力。
一号高炉经改造后焕然一新,成为游客中心与高炉展厅;二三号高炉变为高炉展厅,同时新建文化活动用房与文化艺术中心,矿槽也改建为辅助用房,功能更加完善;各类工业厂房被赋予新生命,改造成为社区活动中心,涵盖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休闲需求;焦炉被改建为文化中心,筒仓则改建成健身中心配套设施,气柜也被改造为潜水馆,其余遗存工业厂房共同被改建为区级文化活动中心;纳斯球气罐被改造为纳斯球纪念园,成为一处独特的文化地标,其余遗存建筑则改造为服务用房及管理用房,结合保留的遗存——铁路轨道,新建小火车站;结合遗存的铁路轨道和焦槽,被改造为中央景观大草坪,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此外,在遗存建筑之间科学规划了全新连廊系统,在山水之间合理布局、有效串联、谦逊衬托,构建起具有当代活力的园林景观。通过这种“新旧共生、动静相宜”的改造策略,让杭钢工业遗址实现了历史记忆与潮流活力的共生,打造出了兼具工业美学与生态智慧的文旅新地标。

(06地块改造后)

(23号高炉改造后)
工业遗址与新兴业态共生舞
改造后的大运河杭钢公园,如今已成为一座跃动的城市舞台。
中央草坪上,孩子们追逐着绿皮小火车;焦炉艺术中心内,白发老人指着杭钢老照片追忆青春;高炉展厅里,钢铁与光影交织,游人驻足欣赏......
这里不仅保留了工业历史的痕迹,更注入了现代新兴业态元素。风暴电音节、草莓音乐节、彼岸音乐节等多场万人级大型音乐节在大运河杭钢公园成功开展;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主论坛、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展等文化活动在公园举办;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北分中心、杭州图书馆运河分馆等文化类业态入驻杭钢公园。
大运河杭钢公园不仅活化了工业遗存的文化记忆,展现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还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数智文创产业新高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截止目前,大运河杭钢公园还获得多项学术界奖项,如杭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优质奖、WLA世界景观建筑奖最高奖项(2024 WLA Awards of Excellence)等重要奖项。未来,期待杭州这个文化地标上绽放出更多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