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三晋首邑;并北门户,美丽阳曲。阳曲史称“三晋首邑”,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地处山西省中部,位于忻定盆地和晋中盆地之间,东连盂县,西接古交市和静乐县,南与太原市北郊区交界,北与忻州市接壤,东北、东南分别与定襄县、寿阳县为邻。是省城太原上风上水的“北大门”、绿色生态的“屏障”。全县国土面积2084.08平方公里,占太原市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是省城太原第一面积大县。先后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山西省农村电商强县、山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阳曲县建于西汉。随着朝代的更替,疆域的盈缩,其名动辄更易,有时称孟,有时称狼孟,有时为阳直、为汾阳,或者数县并存;其治几经迁徒,按版图皆与今所辖之地不合;其隶属关系变化亦较频繁。
阳曲县境夏、商属冀州。周代属并州。
春秋时属晋,为盂地。《春秋左氏传》载:“魏献之为政,晋分祁氏田为七县,盂丙为盂大夫”。盂即今大盂川。
战国时属赵。
秦兼并六国后,置狼孟县,隶太原郡,“狼孟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黄土寨邨东”。即黄寨村东,今城址尚存。
西汉为盂、汾阳、狼孟三县地。均属太原郡。盂县故治在今大盂川。汾阳县地即指今北小店公社一带。因此在1940年前仍有一部分属静乐县管辖,且静乐县为“汉汾阳县地”。
西汉所置阳曲,在今忻县、定襄县境。以何得名?东汉应劭解释说:“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名”河即滹沱河。今定襄县城即西汉阳曲故城的内城,外城周长约三十四华里。
新莽时改狼孟为狼调,仍属太原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阳曲荒废,曹操乃迁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后汉末魏武徒阳曲民于太原北四十五里狼孟南筑城居之”。“后汉末移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二者所指,均为阳曲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
晋复置阳曲,与狼孟同属太原国。
北魏、北齐、北周,仍名阳曲,属永安郡。其时将狼盂县并入阳曲县,“治移木井城南四里”。即今故县村南的南、西、北洛阴村一带。
隋属太原郡。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隋文帝杨坚因姓杨,恶阳曲之曲,更名为阳直。十年(公元590年)“徒治木井城东北四十里”,当属今之大孟公社古减村。一说迁往太原府城西北七十里。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名汾阳县,又分置盂县,又于晋阳(太原县)析置阳直县。隋大业年间,盂、汾阳、阳直并废,复改汾阳为阳直,移治木井城。木井城即今故县村,村中木井尚存。
唐初属太原郡。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始属太原府。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于木井城西四十五里(当属今阳曲镇),析置汾阳县。七年(公元624年)省阳直、改汾阳为阳曲。同年又置罗阴县(即今南、西、北洛阴村一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自此,阳曲县名历代不改。
宋属河东路太原府。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县治移于太原城西郭外,为郭下县、太原府治。此为阳曲县居山西、太原府首县之始。史称“晋阳首邑”。
金属河东北路太原府。天会(公元1123年—-1137年)中,县治迁至唐明镇。即今太原市南城区内。后驻县前街,即今府西街。
元属冀宁路,为路治。
明属山西太原府,为府治、山西省会。万历前全县设八十八都,万历时减为七十一都。
清初沿明置。康熙年间设六十一都,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增为六十三都(每都十甲),辖七百个村。县境东西宽约145里,南北长约120里。东与盂、寿阳、榆次3县为邻,西与静乐、交城2县接壤,南与太原、清源2县毗连,北与忻,定襄2县相接。
民国年间裁府留县,阳曲属冀宁道,驻皇华馆,仍为山西省会。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全县总面积约17,400方里(约合4,350平方公里)。分8区12镇151主村695附村,共846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暴发后,以北同蒲铁路为界,分为东、西阳曲。西阳曲属晋绥边区三分区(后为八分区),东阳曲属晋察冀边区二分区。
1943年将阳曲县新城以南,亲贤以北,港道以西,白家庄以东的村庄划归太原市管辖。
1948年8月5日,东、西阳曲合并,属晋中一专区。县级机关初驻上原村,后移辛庄村。同年11月1日,黄寨解放,旋即迁驻黄寨,至今。
1949年4月24日太原获得新生。月底在皇华馆接收伪阳曲县政府,宣告了旧政权的结束。
1950年属忻县专署,1958年属太原市,至今。
行政区划
建国后属忻县专区,全县分12个区,后第十二区并入第七区,剩11区,辖119个行政村,681个自然村。
1952年划为8个区,一区驻黄寨,二区驻泥电,三区驻大盂,四区驻河口,五区驻扫峪,六区驻嘉乐泉,七区驻侯村,八区驻杨兴。设109个行政村。1953年,将由盂县刘入的凌井店、蒿子坡、大方山、西汉湖4个乡,共57个村,设为第九区。全县共9区、63乡、521村。
1954年敬销区建制。其间二区、五区一直没变动。1956年合并为20个乡:黄寨、东黄水、泥电、大盂、岔上、河口、曹坪、大南坪、西庄、西凌井、北小店、嘉乐泉、校峪、杏林坪、阁上、侯村、杨兴、凌井店、温川、伙路坪。
1957年全县辖16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1950年至1958年,分5次刘给太原市郊295个自然村,即今北郊区的阳曲、向阳、小返等7个公社及古交区的河口、嘉乐泉、阁上等7个公社。
1953年划给定襄县4个自然村,同年由盂县划入57个自然村,即今凌井店公社。
1953年7月,根据华北行政委员会指示,行政村组织改为乡辖自然村,全县共设9区、63乡、633个自然村。
1954年9月,由于区域变动,划出北山头、柏板2个乡。时全县共设9区、61乡、615个自然村。
1956年,撤销区级建制,全县调整为:黄寨、杨兴、东黄水、伙路坪、泥屯、大南坪、阁上、西凌井、曹坪、河口、嘉乐泉、西庄、梭峪、侯村、大盂、凌井店、杏林坪、北小店、温川、岔上20个乡,下辖156个高级社、619个自然村。
1958年冬,阳曲县由忻县专区划归太原市。同年,成立了7个人民公社:红星(包括今黄寨、北留、侯村、东黄水公社)、星火(包括今大盂、高村公社)、宏伟(即今泥屯公社)、卫星(包括今杨兴、温川公社)、钢铁(包括今西凌井、西庄、北小店、伙路坪公社)、东星(即今凌井店公社)、红旗(即今岔上公社),辖70个管理区。
1959年4月6日,县办发出文件,公社名称以驻地名称为准,东黄水另立,全县为8个公社。
1961年又增设侯村、西庄、北小店、伙路坪、温川5个公社。
1972年与1980年,先后新建高村、北留2个公社。至此,全县总计15个公社,221个大队,503个自然村(其中60个无人居住)。
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开,把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镇)建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全县划为黄寨、泥屯、东黄水、大盂4个镇,北留、高村、凌井店、西凌井、岔上、温川、北小店、伙路坪、西庄、侯村、杨兴11个乡,下设246个村委、440个自然村。
1996年,全县设1个街道办事处(黄寨镇街道办事处),4个居民委员会;辖15个乡(镇)、245个村民委员会、411个自然村。其中,1000人以上的村委30个,500~999人的村委51个,300~499人的村委61个,100~299人的村委83个,100人以下的村委20个。
2001年,北留乡(西龙庄、韩寨2村除外)并入黄寨镇,北留乡的西龙庄、韩寨2村并入侯村乡,西庄乡、伙路坪乡并入西凌井乡,西凌井乡的扫峪、西坪、游坪3村并入北小店乡,岔上乡并入泥屯镇,温川乡并入杨兴乡。调整后,阳曲县辖4个镇、6个乡:黄寨镇、东黄水镇、大盂镇、泥屯镇;侯村乡、凌井店乡、高村乡、杨兴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
2021年,阳曲县撤销北小店乡,整建制并入西凌井乡。以原北小店乡和原西凌井乡的行政区域为西凌井乡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西凌井村。
2021年4月,阳曲县辖4个镇、5个乡(黄寨镇、大盂镇、东黄水镇、泥屯镇、高村乡、侯村乡、凌井店乡、西凌井乡、杨兴乡),11个社区、123个行政村。
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12.64万人,辖4镇5乡1社区中心,98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其中12个城市居委会、18个农村居委会),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