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6日讯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当下,如何让银发族跨越“智能鸿沟”?如何让书香浸润每个家庭的日常?淄博高新区以文化之力作答——从银泰城社区老人举起手机定格第一张光影照片,到古稀老人樊明惠用2300首打油诗记录烟火人间,再到华瑞园社区亲子共读时孩童眼中跃动的光芒,这些温暖场景的背后,正是高新区以“五个一”机制为引擎,推动文化书院建设惠及城乡的生动实践。通过统筹资源、创新模式,一座座扎根社区的文化书院不仅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驿站,更以全龄友好、多元融合的姿态,让科技助老、诗意养老、亲子共读等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城乡每一寸土地。
今年以来,淄博高新区以“红火炬·耀高新”文化品牌为引领,聚焦城乡文化资源统筹,创新推出“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薪火”文化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惠民服务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助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增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获得感。
三级体系强根基,文化服务全覆盖
淄博高新区构建“区级薪火书院+3个镇级书院+3个精品示范书院+19个社区”的三级管理体系,形成红色引领、聚火成炬的“15分钟文化学习圈”。区级层面深化“红火炬”品牌,镇级打造宝山书院、铁山书院等特色品牌,社区层面则试点建设银泰城社区“四宝·阅里”书院等示范项目,整合职业院校、老年大学等资源,探索“社区治理+文化管家”共治模式,将文化书院打造成居民文化需求响应终端与乡土文化传承基地。
以银泰城社区为例,“四宝·阅里”文化书院精准把握全龄化需求,开设科创、跆拳道、书法等14门课程,并建立家长联络群,组织“植此青绿”等亲子研学活动。社区党委书记周蕾介绍:“活动一发布,半小时就有10组家庭报名,家长们在参与中自然成为社区志愿者,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同频共振。”

“文化合伙人”聚合力,资源下沉惠民生
通过实施“文化合伙人”制度,淄博高新区链接文化、教育、卫生等资源,吸纳九大协会骨干、职业院校教师、社区能人等加入,形成“公益+市场+自治共同体”多元协作机制。目前,已推出40余项精品课程,依托“文明在高新”公众号、“淄博高新”APP等平台实现课程信息全域共享,线上线下同步打造“文化云课堂”。
在朱家庄国际艺术村,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张源源以“手指画”非遗技艺教学,吸引众多学员沉浸于瓷胎上的牡丹创作。社区还通过“文化市集+创业孵化”模式,举办创意市集活动,红梅花开合唱团现场演绎经典曲目,市民在艺术氛围中选购陶瓷文创产品,创业者则通过政策宣讲摊位了解入驻机会。这里既是非遗传承基地,也是居民“可游、可学、可创业”的文化聚落。

示范引领树标杆,特色品牌亮名片
以非遗、红色文化、全龄教育为特色,淄博高新区打造“一书院一主题”品牌15个。银泰城社区书院推出“书院+全龄教育”模式,通过“公益反哺”机制将5%课程收益注入社区基金,帮扶特殊群体并组织邻里活动;朱庄社区文化书院依托20余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创新“大师工坊+书院课堂”模式,定期举办创意市集,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时代社区睦邻文化书院联合高校建成老年大学分校,构建可持续的“公益+市场+自治”服务体系。此外,依托山东百年课本博物馆打造的蒙正书院,自主研发传统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等六大研学课程体系,设有国学经典、非遗技艺等书院特色课程,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未来将深化研学课程开发,推动“课本文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淄博高新区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联动,正以文化之力赋能基层治理,书写“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高新区将持续深化资源整合,增设多功能图书自习室,开办“社区文化讲坛”,开展国学、家风家训等主题活动;优化课程供给,培育社区能人队伍,链接高校资源开发文化IP;同步推动书院与文旅融合,借鉴朱家庄艺术村“可游、可购、可养生”模式,打造文旅新地标,让文化书院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为城乡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闪电新闻记者 孙凯旋 通讯员 王可子 吴欣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