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闲置民居改建成的龙井村香坊一景。陈冠合摄/光明图片

到龙井村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展示蜡染作品。 陈冠合摄/光明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青瓦白墙映着暖阳,石板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寨门头的布依姑娘捧着米酒唱起迎客调,农家乐里烟火气升腾。刚迈进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寨门,游客们便被热情的氛围感染,兴致勃勃喝起了“拦门酒”。
寨子中央,千年古井——龙井流淌着清泉。井台旁,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龙德国摆起了村史:“我们布依族先民喜欢临水而居。大家围着井修房种田,聚居成了龙井村,说起来已经有500多年历史。”
“过去,咱们村的环境可没有现在这么好嘞!年轻娃娃都往外跑,不少老房子空了,就连古井的围栏都快塌了。”树荫下,几位穿着蓝布围裙的布依族阿婆回忆起前些年的“闹心事”。
“村居环境没人管,要想发展无从谈!”老党员龙启林介绍,2011年村支两委从保护修缮村子的“眼睛”——龙井开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一天天好了起来。修葺一新的古井,成了集用水、观瞻、小憩为一体的贵阳市城郊历史文化景点。80后村民罗世林回忆:“这些年,村里陆续完成了水改、电改,居住环境变好了,还评上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环境好了,发展大有希望。“我们村背靠青岩古镇景区,又守着古井的‘活水’,肯定有搞头!”曾在深圳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龙德国,2019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行走在村中青石板路上,染坊梁柱留着火塘熏黑的痕迹,酒坊墙缝边贴着泛黄的旧报纸。“我们把老房变工坊,引来‘手艺人’进村。”龙德国介绍,村里启动“百坊龙井”发展计划,把44栋闲置房改成工坊,每块砖瓦都按修旧如旧的规矩拾掇,整体建筑保留布依民居风貌。
“这是‘一村一品’的具体体现。”说起村里发展的“百坊”计划,龙德国侃侃而谈,龙井村依托深厚的布依族文化底蕴,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全村开展景区化提升、产业化打造、品牌化塑造,以作坊为载体打造“一村百坊”。目前,村里已建起餐饮、旅居、文化工坊等各类“坊”67个。
古槐树下,“叮当”声不断。龙井银坊里,学生吴彦哲举着银片高兴地喊:“张老师,快看我打的祥云纹!”放下小锤,银坊主理人张谨热情地招呼起来。“来体验银饰制作的客人年龄大小不一,我们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次。”张谨说。
银饰制作工坊为何能成为村里的热门“打卡”目的地?“在这儿敲银器,古朴又安逸!我们这不仅能拎包入住,村集体还一次性减免了5年的房租,让我们能安心改良教学工具,更好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体验者开展研学。”望着屋内冬暖夏凉的石墙,张谨直竖大拇指。
寨子另一头的百越布依工坊,10多个绣娘“唰”地抖开丈长土布,靛蓝染料顺着蜡纹流淌。最近,雨水多了起来,鲜花盛开,蝴蝶飞舞,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坊主”罗世林向外地客人展示起原创的枫香染摆件:“纹样的灵感,都来自我们布依族传统文化和农耕习俗。”
从小喜欢刺绣和蜡染的罗世林,决定系统学习,“捡起”布依族传统服饰制作手艺。“你都读书走出去了,学这个有啥子用?”面对家人的不解,她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我们精湛的传统技艺,如果能结合现代审美,产品一定不愁卖。”
2017年,罗世林带着村子里的姐妹们成立了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她们穿着亲手缝制的传统服饰,带着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跑遍青岩古镇和周边景区进行展演。回顾创业的艰辛,罗世林欣慰地说:“自从村里搞起了‘百坊龙井’发展计划,游客越来越多,再不用往外跑,订单更是接不完。”
如今,罗世林的工作室已经发展成集设计、生产、展示、销售、研学为一体的平台,带动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更把布依族传统文化带进了中小学课堂。指着工坊展厅空间里一套套传统又时尚的精美服饰,她骄傲地说:“过几天,绣娘还要穿着它们到外地走‘村T’嘞!”
龙井村“百坊”的人气越来越旺。清明假期,村民蒙大妈的土产摊子围满游客:“我们的土特产可受欢迎喽,今天进账四百多元!”隔壁农家乐飘出腊肉香,老板龙启田扯着嗓子喊:“布依糟辣鱼马上起锅,哪桌要加辣椒?”
2024年,龙井村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0万元。龙德国自豪地说:“现在村里不仅旅游人气旺,乡风更是大变样!”
村委会外头的公示栏贴满红榜,既有“荣誉村民”评选结果,也有《红白事宜办理实施细则》,调解员老龙翻着笔记本介绍:“目前,我们村共调解52桩纠纷,桩桩都是寨老在古井边摆茶碗解决的,调处成功率达100%。”法治文化“飞上”农家乐的土墙,龙启田如数家珍:“‘十户联防’内容成了簸箕画,村民和客人都能边看边学嘞!”
夜幕降临时,广场上传来阵阵布依古歌声。“很久没感受过这种快乐了!”贵阳游客刘先生脱掉外套,跟着村民围着篝火跳转圈舞。古井泉水汩汩流淌,火光映照出龙德国的笑颜:“我们将立足布依族文化特色,引入更多旅游业态,让大家的好日子细水长流,越来越甘甜!”
(本报记者 陈冠合 吕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