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像住在心里的小卫士!”8岁的阳阳(化名)掀开衣服,他向同学展示胸前的小伤疤。半年前,阳阳在体育课上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患有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最慢时仅35次/分钟(正常孩子至少70次),他的心脏像一台没油的发动机,随时可能“熄火”,因此,他浑身没力气,跑两下就摔倒。
医生给阳阳的心脏植入一枚硬币大小的双腔起搏器后,他又能尽情奔跑玩耍了。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怎么发现宝宝的心跳太慢?起搏器到底是啥?手术后该注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孩子没力气、跑不动,警惕“心动过缓”
心脏如同人体永不停歇的发动机,正常儿童心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新生儿110~150次/分钟,学龄期70~110次/分钟。当心率持续低于正常值下限20%时,就需引起医学重视。严重缓慢的心率可能导致孩子乏力、活动量下降、心脏扩大,甚至晕厥、猝死等风险。
儿童心动过缓常见病因有三类。先天性问题中,约60%的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母亲携带抗SSA/Ro抗体有关,这些抗体可影响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新生儿期心率若低于55次/分钟,需紧急干预。获得性病变如心肌炎、心脏手术后并发症,也会引发心动过缓,例如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传导障碍。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也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心率异常。
家长需留意这些症状:孩子运动时易疲劳、气促;反复头晕或眼前发黑;不明原因晕厥;生长发育迟缓。心内科专家提醒:“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体质弱,实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安装“智能小助手”,帮助孩子心跳规律
正常心脏像精准的钟表,每一下跳动都有规律。当药物无法纠正严重心动过缓时,起搏器是唯一有效手段。它像个微型“发电站”,住在孩子胸前皮肤下,通过电极(“小尾巴”)连接心脏:平时静静“监听”心跳,当孩子心跳低于50次/分钟,起搏器“轻轻戳一下”心脏,让它跳快一点。
目前,单腔起搏器适用于小小儿心动过缓,仅有一根心室电极;双腔起搏器更符合生理需求,通过心房、心室两根电极模拟正常心跳顺序。临时起搏则用于紧急情况,帮助孩子度过危险期,若心动过缓未恢复,再评估是否需永久植入。
在手术方式上,微创心内膜植入创伤小、恢复快,是常用方法;复杂先心病患儿则需通过心外膜植入。随着技术进步,更小体重儿童也能进行心内膜起搏,且新型起搏器具备抗干扰强、兼容核磁共振、电池寿命长(10~15年)等优势。为适应儿童成长,采用预留长的电极、远程调节参数等设计,不过青春期前仍可能需更换1~2次。
植入起搏器 日常要注意
植入起搏器后,家长日常需注意一些细节。术后1个月,孩子即可恢复慢跑、跳绳等普通运动,正常使用电子设备也无影响,乘坐公共交通时出示植入证明即可通过安检。但需避免拳击、橄榄球等剧烈碰撞运动,就医时要主动告知装有起搏器,特别是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需确认设备兼容性。
心理关怀同样重要。家长可用绘本、动画等方式向孩子解释病情,鼓励参与病友交流活动。学校也应建立应急预案,老师需了解孩子情况。正如一位“起搏器小战士”的妈妈所说:“我们从不把它当作缺陷,而是孩子身体里的超级英雄。”
针对孩儿童心脏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就建议:发现异常尽早就诊;选择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建立长期随访计划;保持乐观心态。经及时干预的心动过缓儿童,同样可以自由奔跑、追逐梦想,起搏器就是守护他们健康成长的坚固盾牌。
(本文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吴梅琼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