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圆满收官;45家企业的65件产品入选2024年度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累计办理商标注册、专利质押等业务2000余笔,质押金额超50亿元……昨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知识产权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我市着力强化创新运用、落实服务保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最好佐证。烟台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烟台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知识产权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全市各行政区市市场监管局均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知识产权专业管理机构实现全覆盖。
“去年以来,我市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走深走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取得新的突破。”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兼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谭克良说。去年我市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龙口市成功获批国家强县建设试点县,芝罘区获批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高新区获得省委、省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督查激励。
我市先后印发实施《2024年烟台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起草《烟台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规范》等政策文件,制度支撑更为有力。年均批复专项资金1400余万元,充分释放资金激励引导效能,为81家高端人才聚集型企业补贴保费151万余元,创历史新高,奖补155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激活创新创造“一池春水”,知识产权全链条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发布全省首个知识产权
质押融资产品清单
专利的转化运用作为专利价值实现的“临门一脚”,正通过机制创新、平台搭建、生态优化等,让优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专利文本变为市场爆款。
如何让“沉睡”专利焕发新生?烟台给出了答案。去年,烟台印发实施《烟台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市18家高校院所2774件有效专利全部完成盘点,企业转让许可高校院所专利843次。发布全省首个《烟台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清单》,涵盖24家银行机构的31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1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获全省首批许可备案。同时成立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专业委员会,引导知识产权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万华化学等45家企业65件产品入选2024年度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数量全省第一,销售额突破400亿元,烟台大学专利项目支撑裕龙石化投产案例入选全省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
高层级培育是连接创造与运用的“转换器”。去年以来,烟台围绕重点产业、企业,开展专利导航10余项,建成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8家,培育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评选市级优质高价值专利28项,其中,2项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荣获2024中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突破2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21年实现倍增,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知识产权运营
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刚需”。烟台如何以高标准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这既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必答题”,又是让创新成果“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关键布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去年我市上线运营了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贯穿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保护、服务等全链条,是促进我市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重点产业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谭克良表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国首家地级市商标巡回评审庭和商标受理窗口、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济南代办处烟台工作站等行政资源,畅通线上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该平台可向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交易、评估、展示、维权、融资等一揽子服务,还可为不同群体提供知识产权基础性、开放性数据,实现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一站式供给”。目前该平台实现30余项业务本地“一窗通办”,累计办理商标注册、专利质押等业务2000余笔,质押金额超50亿元。
得标准者得天下。去年烟台成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建成“一站式、全链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三级网点体系,编印《烟台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公益性服务全流程标准化改革和易智存知识产权保护存证模式2项创新成果在全省自贸区复制推广,烟台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眼下,烟台正以知识产权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画卷上勾勒出“创新驱动、保护护航、转化增效”的生动图景。烟台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将继续深挖知识产权“金矿”,主动融入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大局,持续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为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通讯员 朱一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