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吴为)4月2日,海淀区商业秘密保护2025年工作推进会在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成功举办。会上发布《北京市海淀区企业商业秘密涉外维权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为出海企业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海外商业秘密纠纷应对指导方案。会议还为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和工作站进行了授牌。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商业保护领域专家开展了专题研究,精心编制了《工作指引》,帮助企业提升商业秘密体系搭建能力以及涉外纠纷应对能力。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商业秘密是企业保护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推动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的核心动力,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作为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海淀区汇聚了北京70%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众多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日益加快,但因商业秘密纠纷产生的案件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根据《2024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共1173起,其中商业秘密诉讼新立案23起,较2022年增长了27.8%,23起商业秘密诉讼案件共涉及47家次中国企业被告,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外贸发达的地区,而在已结案的18起商业秘密诉讼案件中,无一家中国企业胜诉。
针对当前国内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较弱、维权手段了解有限、维权成本高昂、国际规则对接不畅等方面问题,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商业保护领域专家开展了专题研究,精心编制了《工作指引》,帮助企业提升商业秘密体系搭建能力以及涉外纠纷应对能力,从而规避国际贸易中的侵权风险。
此次发布的《工作指引》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从涉外商业秘密保护的国际背景与环境、法律规范、典型案例、法律风险防范以及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风险防范五个维度展开,系统梳理了美国、欧盟等地区的商业秘密法律体系,分析了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现状,并通过美国钢铁公司诉中国宝钢公司案、摩托罗拉诉海能达商业秘密案等典型案例,分析解读了涉外维权案件的特点,为企业提供了针对涉外商业秘密和国际技术贸易纠纷的应对策略。例如,采取自主研发抗辩(即主张所用技术或经营信息为自行开发),反向工程抗辩(主张通过技术手段从公开产品获取相关技术),不明知、不应知抗辩(企业作为第三人时,主张对员工的违法行为不明知或不应知以抗辩未侵权),主动提起诉讼等反制措施。
“大部分企业因为对国外法律法规、国际贸易规则及条约缺乏了解,往往在遇到问题时才着手协调解决,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会产生高昂的金钱成本。《工作指引》的出台将帮助企业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意识、提升保护能力,让企业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活动当天,还为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的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2家公司,金隅智造工场、中关村壹号2个园区,以及入选第二批海淀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东升科技园等11个科技园区进行了授牌。这些示范基地和工作站将作为推广宣传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开展日常培训咨询活动、组织专题交流会议,从而及时了解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需求,为企业排忧解难。

嘉宾为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的单位授牌。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这份《工作指引》提供了比较好的参考范例和应对思路,我们将立足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把《工作指引》推送给园区内相关企业,帮助他们靠前布控风险,增强‘走出去’的信心。”中关村壹号相关负责人表示。

嘉宾为入选第二批海淀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的单位授牌。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海淀区正加速推进“四区”建设,未来将继续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优势,聚焦企业现实需求,进一步整合海外维权资源和力量,为企业化解国际商业秘密纠纷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将不断加强跨部门协作,深入开展国际规则研究,助力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海淀经验”。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