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掀起热潮”“中国经济正不断被消费拉动”……对于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外媒纷纷用“火爆”一词来形容。这个假期,出行热、消费旺、体验新是鲜明特色。西班牙《先锋报》注意到,中国许多旅游景点还引入人形机器人,为游客提供导游甚至表演服务,给人们带来惊喜。

数据印证了这一消费热潮:“五一”假期,中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值得关注的是,从驾飞机、玩跳伞等新型消费,到“新中式”旅游等新业态,再到“溶洞里的音乐会”等新场景,中国消费市场全方位“焕新”。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各地假期文旅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相关平台数据显示,首次预订机票的用户量同比增长三成,其中大学生及60岁以上旅客增幅最高。这说明相关群体的消费意愿越来越强烈。从地域看,除了大城市外,许多小城镇也成为旅游热点。部分小城的酒店订单同比增长64%,门票销量暴涨超2倍。这说明,中国内需市场的多层次潜力正在进一步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中国电影业今年以来持续火爆。截至5月5日,2025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提升30.7%,持续领跑全球市场。随着“中国电影消费年”启动,电影市场和文化消费的巨大活力将进一步显现。
消费的焕新,还离不开政策的“给力”。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扩大内需列为各大任务之首。今年以来,中国高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新一波政策“组合拳”陆续落地。今年一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7%,比去年全年提高7.2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将得到不断释放。
中国消费市场火热,对世界同样是个利好。“五一”期间,中国游客足迹遍布全球1837个城市,比去年多400多个城市。迪拜国际机场首席执行官保罗·格里菲思表示,虽然美国加征关税增加了国际旅游业波动性,但中国游客的到访,使得前往中东的游客数量保持了稳定。

与此同时,在过境免签、优化离境退税政策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进来”。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73%。一位西班牙留学生称赞在中国旅行和支付的便利度,称“已向朋友推荐了‘中国游’三宝:免签、退税和支付宝!”从“ChinaTravel”到“ChinaShopping”,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生动写照。
从全球范围看,在美国发动关税战的阴影下,中国“五一”假期消费火热,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今年以来,多个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股市评级。经合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纳称,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将使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就在“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线下展圆满落幕,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此外,也是在假期闭幕的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掀起一股“飞行汽车”热潮,引领科技变革。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首席执行官霍尔格·克莱因说,中国市场就像一个“健身房”,增强了他们的全球竞争力,让他们难以割舍。还有很多外国客商说,不会放弃和中国的合作。
相比某些国家筑起脱钩之“墙”,中国正不断拓宽合作之“门”、创造共赢机遇——这个“五一”假期,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点。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