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草姬集团,发布的首份业绩公告暴露出了其增长困局。4月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草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草姬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该公司收益及溢利分别同比下滑2.3%以及67.2%至2.455亿港元、1300万港元。
与TVB港星深度“捆绑”,去年溢利“断崖式”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草姬集团是扎根香港超过20年的多元化保健品及美容与护肤品供应商,目前草姬集团共经营8个自有品牌,分别为草姬、正统、ZINO、梅屋、男补、男极、绿康营以及恩宠。
2024年12月19日,草姬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全球发售股份3333.36万股,所得款项总额为1.25亿港元,最终发售价3.75港元/股。配发结果显示,草姬集团此次公开发售获得6083.63倍认购,国际配售认购额达1.79倍。
草姬集团的上市受到市场关注,或与其创始人之一、TVB港星郭晋安的“明星效应”有关。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草姬集团的前身是新英美克斯,1999年由郭晋安和姐姐郭致因,连同一名独立第三方(其后于2000年10月退出)创办。2000年5月—2022年5月,郭晋安曾担任草姬集团旗下两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草姬国际与ZINO International的董事。
此后,为投入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事业发展及照顾家庭,郭晋安辞任两家公司董事职务。目前,郭晋安担任草姬集团的非执行董事,主要为公司的市场营销提供整体战略建议。

图/草姬集团官网截图
自2002年首次成为草姬集团的品牌大使以来,郭晋安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以“星级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该公司官网首页。点开“代言人分享”板块,不难看出他与草姬集团的深度“捆绑”关系,“记得初成立时,公司只有几种产品,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已经有数十种产品,感觉是看着草姬成长一样”,郭晋安分享道,他还会推荐身边的朋友服用草姬产品。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收益录得稳定增长,分别为1.89亿港元、2.08亿港元和2.51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5.4%;溢利分别为2320万港元、2800万港元和3950万港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5%;毛利率分别为72%、71.9%和73.8%。
然而到了2024年,一组数据勾勒出草姬集团的艰难处境——收益同比减少2.3%至2.455亿港元,溢利约1300万港元,较上年同期“断崖式”下跌约67.2%。对于年内溢利的减少,草姬集团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次性及非经常性上市开支约1920万港元;自营零售店铺增加带来的折旧费用增加;批发业务销售减少导致集团总收益与毛利双双下滑。
批发业务依赖单一客户,收益下滑20.2%至9415.7万港元
从经营模式来看,草姬集团主要通过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寄售安排三个渠道销售自有品牌及若干第三方品牌的产品。
过去一年,其零售业务的收益同比增长16.3%至1.456亿港元,在集团总收益中的占比为59.3%。
在草姬集团看来,该业务增长主要得益于自营零售店铺的扩张,“针对充满挑战的市场格局,集团策略性扩展零售业务,于2024年新开10间门店,提振零售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其零售店铺的数量由上年同期的23间增至33间,但同时,这也带来了租赁物业折旧的增加,导致2024年草姬集团的行政开支同比增加810万港元,相当于同期溢利的62.3%。

图/草姬集团业绩公告截图
批发业务的下滑则是导致草姬集团业绩“变脸”的症结所在。由于“集团最大客户的需求减少”,2024年该业务收益同比减少20.2%至9415.7万港元,收益占比也由上年同期的47%降至38.4%。
值得关注的是,在招股书中,草姬集团坦言,公司依赖批发业务的一名连锁零售商客户(即客户A)将产品转售给终端顾客。“无论基于何种原因,一旦我们与客户A的关系恶化,均可能导致客户A减少甚至终止向我们采购产品。倘若客户A不再向我们采购产品,而我们无法在合理期间内觅得可贡献类似应占收益的新客户,甚至无法觅得新客户,我们的业务及盈利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在2024年业绩公告中,草姬集团表示,为确保可持续增长,公司正在加大线上布局与营销力度以拓展客群。据其计划,2025年将重点推进零售网络扩张、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及拓展企业客户合作,“以减少对任何单一客户的依赖。”同时,草姬集团正在探索机会将业务拓展至内地市场,“丰富收入来源、降低对香港市场的依赖并把握不断增加的消费者需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