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在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的集约化养蚕基地, 一根根电杆正拔地而起,一条条线缆在工作人员的巧手下已整齐列队,为了赶在春蚕养殖开始前完成电力设施和线路的施工,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数十名工作人员已在这里奋战了近一周时间。

在池河镇明星村集约化养蚕室改造现场,智能温控、蚕簸传送机、自动喂蚕等设备正在做运行前的调试。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主动对接项目需求,建设专用供电线路和配电设施,确保养蚕环境稳定可控。改造完成后,通过数智赋能,传统手工养蚕模式升级为分段式、集约化生产,年养蚕批次从6次增至10次,人力成本降低30%,蚕茧产量提升20%。
石泉县,这片被汉代鎏金铜蚕印证的“丝路之源、金蚕之乡”,自古便以兴桑养蚕闻名,而池河镇便是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正以电力为笔,为蚕桑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千年蚕桑文化焕发新生机。
作为西北首个蚕桑工坊,池河镇蚕桑工坊整合了研学、旅游、加工等功能,对电力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提前规划,新建配电设施并优化线路布局,为展览室、手工作坊等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工坊投入使用后,游客可在此体验蚕桑文化、参与手工制丝,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从桑园灌溉到缫丝车间,从鲜茧烘干到自动化加工,电力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建立专项服务机制,定期开展设备巡检,保障桑园智能灌溉系统、缫丝厂大型设备稳定运行。同时,通过“零点作业”“不停电作业”等创新方式减少停电影响,确保蚕茧收购、加工等关键环节“不断电”。
石泉蚕桑产业以“金蚕精神”为内核,而供电服务正是这一精神的现代延伸。从汉代蚕农的烛火摇曳,到如今智能蚕室的稳定供电,电力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未来,国网石泉县供电公司将继续深化“供电+能效服务”,助力蚕桑产业延链补链,让“丝路之源 金蚕之乡”的金色名片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汪厚庭)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