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熬夜一个月,体检转氨酶飙升到200多,医生警告再不改作息就危险了!”近日,一篇名为《28岁程序员肝损伤求救》的帖子引发热议。发帖人小林自述因长期加班、饮食混乱导致肝功能异常,评论区迅速被“护肝攻略”占领,其中不少有相同经历的人安利了国产护肝科技倍清肝,有用户称“坚持吃3个月,脂肪超标从中度变轻度”,甚至有人晒出体检报告:“ALT(谷丙转氨酶)从98降到25!”……号称比护肝片还好用的新兴科技,究竟有何“魔力”?

图/社交平台求助帖
中国科学家破解护肝密码
据公开资料显示,“倍清肝”是一项由多种肝脏养护研究领域热门物质组合的膳食制剂。核心成分包括担子菌提取物、四氢姜黄素、护肝菌AKK001及二氢杨梅素,其研发背景与国内顶尖科研团队紧密相关。官方披露,该产品由数十位医药学研发人员历时3年攻关完成。韩国仁济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高校研究证实:担子菌提取物能激活肝脏解毒酶系统,二氢杨梅素则直接抑制肝纤维化进程,两者协同作用可多维度修复肝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AKK001这一成分的发现加入颇具戏剧性,其菌株来源于中国百位百岁老人。研究团队在筛选上千种天然化合物时,从如皋百岁老人样本中分离出AKK001菌株。实验显示,其能显著降低酒精性肝病模型受试体的炎症指标、改善肝损伤。“这项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商业化售出超10万瓶。”倍清肝研发团队表示强调。
在618期间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倍清肝,其销量数据颇为可观:京东旗舰店评价区“好评如潮”,复购率高达65%。产品包装以深绿色为主调,主打“科技护肝”概念,60粒定价大三位数,定位中端市场。

图/求助帖下网友讨论
记者走访上海某写字楼发现,不少白领将此类产品视为“清肝神器”。“我们项目组人手一瓶,熬夜赶PPT前吞两粒,第二天脸色不会蜡黄。”从事广告行业的李女士坦言。
然而,热潮背后亦有隐忧。部分商家打着“平替版倍清肝”旗号,在拼多多等平台以9.9元低价兜售三无产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科主任张伟提醒:“护肝类产品若含非法添加成分,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消费者务必认准官方店铺。”
专家解读:护肝≠万能,三类人群需谨慎
针对倍清肝的走红,业内观点呈现两极分化。北京协和医院肝病专家王建国教授指出:“担子菌和姜黄素确有保肝作用,但临床效果因人而异。例如,酒精性肝病患者需先戒酒,单靠保健品无法逆转损伤。”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长期情绪压抑者易肝气郁结。这类人群若盲目服用护肝产品,可能掩盖真实病因。”医生建议脂肪肝患者可尝试“倍清肝”辅助调理,但需配合运动与饮食控制;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则应优先接受规范治疗。
在社交媒体上,“倍清肝”的用户反馈也呈现分化。杭州的赵先生分享:“应酬多,酒量差,喝前吃两粒第二天不头疼,体检甘油三酯也降了。”但也有消费者吐槽:“空腹服用后胃痛,改成餐后吃才缓解。”对此,TimeShop客服回应称:“产品含姜黄素,可能刺激胃黏膜,建议随餐服用。”此外,部分用户抱怨效果缓慢,“吃了两周没感觉”。客服解释:“肝脏修复周期长,至少需连续服用3个月才能评估效果。”
市场乱象频发:科学选择比跟风更重要
随着“养生年轻化”趋势加剧,护肝产品已成百亿赛道。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护肝类保健品市场规模突破80亿元,90后、00后贡献超四成销售额。然而,行业标准缺失导致鱼龙混杂。

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有临床试验背书的产品,避免迷信‘速效’宣传。日常可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坚果等天然护肝食物。”对于新兴护肝类科技,他持审慎乐观态度:“成分组合有创新性,但长期安全性仍需观察。”
从“朋克养生”到科学护肝,年轻人对健康的焦虑催生了新消费浪潮。正如小林在帖子评论区回应网友:“不敢再拿命换钱了,护肝药+调整作息双管齐下,希望明年体检能过关。”或许,比产品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那些“以肝换薪”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