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核心战略,是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开放创新的试验田。海洋文化产业(如文旅融合、文化IP开发、文化数字化产业)可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
高校在海南文化创新中既是“传承者”也是“破局者”,需以学术研究筑牢文化根基,以跨界融合激活创新动能,以国际视野拓展影响力。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赋能与社会服务,为“向海图强”战略注入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海南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与潜力
海南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多元文化基因,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在政策红利与区位优势的叠加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与生态优势成就了海南多元文化的融合,以海洋文化、黎苗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等海南特色代表的文化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与潜力可概括为“三特三力”,即以独特资源为根基、特色政策为引擎、特殊区位为跳板,释放文化融合力、产业创新力和国际辐射力。
文化装备“零关税”、15%企业所得税优惠,吸引国际影视、数字内容企业落户,全岛封关后文化装备进口成本再降30%,再进一步推动影视特效、虚拟制片产业爆发。海南的传统文化产业正借助旅游文创、数字内容、影视制作等重点领域开辟新的发展。
(二)海南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产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海南高校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开设“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等特色课程,形成差异化教学优势,增强文化多样性研究。一定范围的开设校企合作,借助校企各方优势展开项目化教学,并加强项目的实施落地。
但与大多数高校与产业对接问题一致,存在着下列问题:
1.学科体系碎片化,专业覆盖不全:海南高校缺乏影视后期制作、文化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方向,现有学科(如视觉传达设计、旅游管理)之间联动不足,尚未形成“文化IP开发—数字转化—产业运营”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2.高端师资与科研短板,人才吸引力不足:海南高校文创学科教授中具有国际头部企业(如迪士尼、皮克斯)从业经验者占比不足5%,科研项目多聚焦本地非遗保护,缺乏国家级重大课题(如“数字文化遗产标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极少量与商业品牌形成合作开发。
3.实践平台局限,本地产业支撑弱:海南文创企业以中小型旅游纪念品公司为主,难以提供高端实习岗位(如影视特效、文化投资分析),部分学生需赴广州、深圳实习;硬件设施滞后:虚拟制片实验室、动作捕捉设备等投入不足,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仍以传统平面设计软件教学为主。
4.国际化深度不足,合作项目单一:现有国际合作多集中在学术交流,缺乏跨国联合培养(如双学位)、国际文创赛事等落地;文化输出薄弱,高校主导的黎苗文化海外展览频次低,未形成品牌国际化、商业国际化。
三、以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工作室教学实践
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三特三力”的叠加。未来若能突破资源整合与产业链短板,通过科技赋能与国际合作,有望成为亚太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自贸港”,带动旅游、贸易、科技等多产业协同升级。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针对海南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向海图强”的路径探索,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施 “三级导师学徒制”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进一步推动全院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改革。学院联合央视动画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针对人才培养中瓶颈问题,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动漫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探索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校企一体化”为基础、以“三级导师团队”为核心的“政行园校企”五方联动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培育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匠1人,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1个,南海创新人才1人,南海工匠1人,团队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科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标杆性的作用,更加推动了职教改革。
(二)构建“在地化”产学研生态
立足动漫和新媒体行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着力点,通过相关专业入驻相关产业园区,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如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旨在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深度合作模式,推动陵水县数字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双方将携手共进,共同助力海风小镇打造成为海南数字创意产业新名片,赋能陵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出海”。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共建数字创意产业学院为切入点,构建政校企三方协同的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出海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双方还将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联合陵水数字文化产业园内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推动数字创意设计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举办数字创意作品展、文化出海论坛等文化交流与展示活动,提升双方在数字文化出海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
通过政府指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发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共同体的共同认识、共同目标、共同使命,集中力量破解机制障碍、行业界限、政策壁垒,培养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产学研协同平台构建
搭建“四方联动”对外开放平台,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牵线、校企联合“组团出海”,创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新高地。组建由高校、研究院所及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专家治学、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机制。由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及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了全国动画与多媒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连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创新组织。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四维协同”工匠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和海南“向数图强”战略需要,大力推进动漫制作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搭建技能学习、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四维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四) 文化资源转化与品牌打造
挖掘海南特色文化IP,结合海南地域性特色研发文化创意产品,特别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海南高校都应不遗余力的深入推进。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椰雕非遗大师工作室,引进国家级非遗项目椰雕海南传承人,借助三级导师教学模式,推动海南椰雕技艺的传承与革新,海南椰雕的振兴需以“非遗技艺现代化、手工产品工业化、文化符号全球化”为方向,通过科技赋能突破生产瓶颈,设计创新打开消费场景,最终将椰雕从“旅游地摊货”升级为“海南文化名片”。此举不仅关乎单一产业发展,更是探索岛屿经济体如何将本土文化遗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工作室注册知岛言物品牌标志,为团队孵化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市场化做好品牌背书,联合本土微小企业,丰富海南文旅产品样式,为海南旅游市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四、结论与展望
海南高校与文创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以地域文化为根、以自贸港开放为翼、以数字科技为桥”,通过学科重构、产教协同、国际链接三大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双向赋能。“向海图强”战略是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抓手,其定位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科技层面,更需通过文化创新与开放合作彰显国家战略价值。海南需以自贸港政策为支点,统筹海洋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文化输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与文化高地。
作者:刘文佳,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