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向春城晚报热线反映,清明祭扫时她发现部分墓穴建造豪华、价格高昂,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不如生态葬绿色环保,呼吁更多人选择生态葬。(4月2日《春城晚报》)
生态葬是指采用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或少占地、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方式,将逝者骨灰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葬式的兴起,既是对传统丧葬观念的挑战,也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值得深入探讨。
从历史角度看,传统墓葬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习俗与情感寄托。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大规模墓葬对有限土地造成巨大消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死亡人口1110万人,2024年达1093万人。每年超千万人逝世,若长期沿用传统墓葬,土地资源将不堪重负。此外,传统墓葬所需的石材、木材等材料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墓碑等设施的修建还可能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相比之下,生态葬以其环保、节约资源的特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生态葬的环保理念与全球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以树葬为例,将骨灰埋于树下,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滋养树木生长,既不占用空间,又能实现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每一次生态葬,都是对自然的回馈,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生态葬的推广是对传统生死观念的革新。中国传统文化中,“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认为只有将逝者妥善安葬,才能让其安息。这种观念虽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但也限制了丧葬方式的创新。生态葬打破了这一思维,倡导更豁达的生死观——生命的终结并非消逝,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自然,实现循环与延续。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我们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生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传承与对自然的贡献。
然而,生态葬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观念的束缚使部分民众对生态葬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其缺乏仪式感,难以满足祭祀需求。另一方面,相关配套政策与服务尚不完善。例如,一些地区缺乏专门的生态葬区域规划,导致场地受限;后续管理与维护不足,也让部分民众对其长期效果心存疑虑。
要推动生态葬普及,需多管齐下。首先,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普及生态葬的环保意义与文化内涵,引导公众转变观念。还可举办生态葬仪式示范活动,让民众亲身体验其庄重与温馨,消除误解。其次,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制定补贴政策,降低选择成本;合理规划生态葬区域,加强建设与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此外,社会组织可开展公益活动,提供咨询与指导;企业可研发环保、美观的生态葬产品,如可降解骨灰盒,为生态葬提供更好保障。
生态葬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文明的丧葬方式,代表未来丧葬文化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关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关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虽然目前面临困难,但只要政府、社会与民众共同努力,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完善政策与服务,生态葬必将走得更远,让每一个生命在终结时回归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宽广的土地、更美好的家园。
开屏新闻评论员 周柯妤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